“校园足球的首要功能是育人,应当遵循教育规律,持之以恒。”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(上海)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上,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金志扬说。
作为本届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一部分,该论坛由教育部、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、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。与会专家围绕“如何夯实中国校园足球基础”“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青训体系”等话题展开讨论。
向急功近利说“不”
论坛上,金志扬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急功近利,为了眼前利益,隐瞒年龄,以大打小、训练成人化,这会把很多孩子的足球未来扼杀在摇篮里。”
与会专家认为,随着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明确提出推进校园足球普及,并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,“足球从娃娃抓起”已从口号变成切实的行动。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必须目标坚定、扎扎实实地推进。
金志扬表示,推进校园足球切忌一叶障目,作为一项教育活动,校园足球首要功能仍是立德树人,锻炼青少年意志品质,其次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,最后才是为中国足球的腾飞夯实基础。“如不能坚持这个定位,发展校园足球或会面临一哄而上、一哄而散的局面,而只要道路正确,目标的实现自然不会遥远。”
上海绿地申花俱乐部技术总监吴金贵说:“过去,一发现天赋好的孩子,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他‘圈养’起来训练,事实证明,这些孩子最后往往都很难成功。”他表示,过早地集中训练虽然可以让小球员在技术上进步较快,但认知和思维能力不足、人格教育缺乏终将阻碍其迈向“顶尖”,而这有赖于学校的文化教育。
金志扬等人还呼吁,知名企业和个人需更多“向下看”,加大对俱乐部青训体系建设、校园足球设施及师资条件改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,发挥支持我国青少年足球事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。
在竞赛中促进成长
论坛上,吴金贵谈及让自己痛心的一件事:在本月13日结束的中日韩三国城市U16足球邀请赛中,东道主申花和上港的U16队均大败于日韩球队。在国字号层面的交手中,中国U16国少也以0:4惨败给日本U16国少。
“只会训练,不会比赛,这是由于缺乏比赛历练带来的不成熟。”吴金贵说。
刚从德国交流回国的上海大学附属中学12岁小球员李佳奇说,自己与德国同龄球员相比最大的不足,在于团队协作意识和比赛经验。
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朱广沪表示,我们很多青少年球员基本功不错,但对抗能力较差,球应该出现在哪个位置不知道,速度也很慢,体现出对比赛观察、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不足。“这既和我们的教练水平有关,也是比赛不足造成的结果。”
朱广沪介绍说,日本一支青少年足球队一年中参加的比赛多达80到100场,而我国参加全运会的球队一年也不过25场比赛,差距明显。“组织系统性、常态化的赛事,可以增强球员兴奋度,也更不容易导致受伤。”他建议,在竞赛条件较好的地区,可借助各级联赛、杯赛等,加快实现校园足球队一周一赛,严肃赛风赛纪,让更多孩子在竞赛中成长。
足球“修养”不容忽视
足球水平的整体进步,技艺是一方面,精神也不可忽视。
同样是在中日韩三国城市U16足球邀请赛中,吴金贵还发现一个现象:无论场上表现是好是坏,日韩的小球员都会及时互相鼓励,替补席上也是激情满满,而中国球员似乎没有这份“热情”;不论输赢,日韩球员会在离场时非常礼貌地向观众致意,我们的球员踢完则头也不回地走了……
“运动员不仅要表现自我,更要眼中有队友、有观众,好的习惯和修养是一种无形力量,同样能促进技战术水平的提升。”吴金贵说。
据了解,目前在上海各区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组织的比赛中,学生担任裁判的比例超过八成。其中2016-17精英赛开幕式小混组比赛的裁判员年仅12岁。
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丁力说:“此举旨在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规则意识,使其尊重规则、尊重选手,这同时也是尊重自己。这是上海发展校园足球的目标之一,即把文化道德教育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。”
有中学校长指出,校园足球以育人为首要目标,无论最终能否成为职业球员,对一个孩子而言,对体育精神的尊重和健全人格的养成,对其成长成才更为重要。